自住建部提出“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”以来,“智慧社区”经历了十多年的漫长探索,进展缓慢。随着“宽带中国”战略的加快实施,以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“互联网+”与房地产的深度结合,“智慧社区”终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,智慧社区也逐渐成为畅销高端住宅社区的标配。
万科、绿地、世茂等开发商纷纷布局智慧社区,2015年小米、腾讯、360等互联网领头企业也纷纷涉足智能家居、智慧社区领域,智慧社区已经成为提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新热点、新方向。
智慧社区目前的困局
尽管“智慧社区”被越来越多的开发商、服务商所重视,甚至不少楼盘宣称已经建成了“智慧社区”,但从现实的情况看,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。
一、“智慧社区”的片面性。众多的开发商、网络服务商,以及其他智能安防厂商,纷纷按照自己的想法,建设自己的“智慧社区”。由于行业的局限性和企业自身角度的不同,这些智慧社区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,如腾讯的智慧社区侧重于云服务端,360侧重于安全智能家居,不能完全满足社区智慧物管和居民智能生活的多种需要。
二、没有准确把握用户的本质需求。目前来看,智慧社区的应用需求多半是开发商或服务商提出的,智慧社区也较多地被解读为“炒作卖房”的噱头。由于没有真正发掘客户的本质需求点,导致系统对各类信息数据的综合应用水平不高,许多的应用功能的体验度差,普及率低。如社区购物仅仅停留在“智慧社区”的宣传上,得不到业主的广泛认同。而与此同时,居民最迫切的需求,如在一些停车位紧张的小区,每天下班如何快速、有目的地找到停车位,则恰恰是“智慧社区”中亟需实现的功能。
三、技术落后达不到“智慧社区”要求。目前社区的智能化系统包括模拟、半数字化、数字化系统。从全国范围看,开发商出于建设成本的考虑,采用的模拟系统占市场的80%以上,半数字化和数字化系统占比不到20%,除沿海地区外,其他区域的数字化系统应用比例更低。由于模拟系统的线缆抗干扰能力差,直接影响传输距离及信号,导致分期开发的多个楼盘不能共用一个管理中心,给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。加之缺乏专业的技术维护人员,一般两三年后故障频出,无法使用,90%以上社区安防、监控等设施沦为摆设。
四、硬件设备产品的标准不一。智慧社区的系统硬件,如可视对讲、视频监控、停车道闸、门禁等产品,每一类产品在市面上品牌繁多,多达几百甚至上千种。各设备供应厂家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,按照自己的产品标准进行设计和生产,造成物业、安防、家居等各行业的厂家‘各自为政’,缺乏面向整个智慧社区的全局考虑,标准不统一。如可视对讲系统,室内机和室外主机必须由同一厂家提供才能实现系统的维护、升级换代,更难以与小区其他品牌的系统集成。这不仅提高了系统集成的成本,而且在产品的灵活性或扩展性方面也较差,不能满足智慧社区系统的统一管理。
五、基础设施:光纤到户的困局
智慧社区理想的框架示意图
智慧社区的发展方向
一、一家牵头多方合作。随着智慧社区深度和广度应用功能的扩展,智慧社区的主体也已经从单纯的房地产开发商、设备制造商,变为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参与,互利共赢的局面。产业链上下游涉及综合方案提供商、房产开发商、设备提供商、软件开发商、电信运营商、内容提供商等多个角色。在如此复杂的产业链条中,由智慧社区综合方案提供商牵头,联合设备提供商、软件开发商等合作伙伴,设计建设一批具有兼容性、扩展性的智慧社区样板,树立信息化智慧社区的标杆。
二、技术体制的突破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,智慧社区正从传统的模拟化、数字化向信息化的趋势发展。硬件上逐步淘汰模拟系统,以数字化为基础,应用新一代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平台等信息手段,开发综合的管理平台,不仅可以提升物业公司的管理效率,也可以满足业主多样化的数字生活需要。
三、开发满足用户需求的应用。通过建立“智慧社区”的标准化,不仅可以杜绝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,而且也可以让应用方案更加完善,避免建设的“智慧小区”仅仅实现了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应用,同时满足物业公司对安防、停车管理、信息发布等功能的系统管理,以及小区业主家庭故障报修、停车引导、水电费用提醒与缴扣、社区信息查询、社区医疗、社区养老、社区娱乐、数字家庭等功能。同时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,利用APP联合内容提供商,打造“社区一公里生活圈”,满足业主吃穿住用行。
针对上图提到的智慧社区5大需求,提炼智慧社区能力需求时,主要对应以下几个方面:
1、生存需求和社交需求方面,可以建设社区智慧民生业务,提供社区医疗、养老服务、电子商城等服务;
2、安全需求方面,可以整合社区安防系统资源、社区应急系统和多媒体会议系统,实现视频监控、报警等业务相关关联、统一管理,及时排除隐患;
同时针对总部和各社区业务需求,可在各社区安装社区户外大屏、社区电梯TV等业务,实现广告营收、物业通知等服务。